114中文网 > 古邑侠踪 > 第34章 峰回路转

第34章 峰回路转


一堆远比铜鼓大的石塔,静静地叠在秦时月眼前。
  看看就在眼前,可走了半个多钟头,人还在栎树林里穿行。
  愈往上,栎树愈细,后来几乎只有手臂粗了,像被杀过头的一样,一棵棵活像山民手中的跺柱,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山岗上。
  栎树尽头就是牛爷说的那片铜鼓石。
  隐隐的一线路,是绕着铜鼓石往山谷里下去的。他想起牛爷的话,说要么顺着小路先下山再上山,绕远路;要么就从铜鼓石上直接爬上去。
  他看看眼前的岩石,一块块至少有坦克般大小。仗着自己有点臂力,又喜欢挑战和冒险,时月想都没想就蹿上了石塔。
  攀这些岩石,乍看确实有点可怕,石头上几乎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,就那么圆鼓鼓的一块,万一滑落,纵然不死,也必残废,因为两侧都是70度以上的万仞陡崖。
  难怪刚才牛爷的神态会有些犹犹豫豫,他是担心着这年轻人的安危呢。
  但时月仔细观察后,心里有数。石上的落脚点还是有的,只是细小狭窄,但为手指和脚尖提供了足够的抓握和踩踏之处。
  更有利的是,这些岩石上有着细密的小孔,无形中增大了摩擦系数。
  这些细孔也许是大自然在造山活动时因火山喷发而成,也许是千万年来的海水与风雨侵蚀所致,反正让秦时月的心里变得踏实。
  根据经验,凭他的指力与臂力,只要脚上略有支撑,而两只手的中间两三根手指能够吃住岩石,他就有把握将自己的身体拉上去。
  秦时月胸部紧贴石壁,眼光守在眉鼻之间,双手双脚伸展成“大”字形,手脚交替上移,一鼓作气,很快就攀过了一长串的鼓形石头,站在了一处山岭上。
  站在岭上一俯首,好家伙,哪里还能看到刚才来路上的栎树林?目光直接就落到了众多高高低低的山峰上。
  他原以为无限风光在险峰,该到顶了,可往上一抬头,天啊,一处万仞绝壁出现在面前,上面倒挂着几棵枝叶稀疏的矮松,与下面深谷里的一片黑松林相呼应。
  他想,这该是牛爷讲的回雁峰了吧。
  真的是“猿猱欲渡愁攀援”(李白《蜀道难》)之地。
  这样的地方,因其险峻,寻常人是不敢生存也无法生存的,日本人一般情况也不会跑到这里来吧?因为来了也于事无补,除非是借路通过而去往别处。
  时月在石壁下徘徊寻觅,见有一处草短木稀,试着攀援了一下,勉强能够上去,于是手攀足蹬而上。
  经过二十多分钟一鼓作气的冲刺,到底是站在了峰顶之上。
  脚下的山峰只二十来米宽,而旁边相隔五六十米,又有一峰并峙,两峰几乎是差不多的高度,时月便知道这就是乡人口中大名鼎鼎的“双弓尖”了。
  时月仔细观察,这两座险峰的表面都呈弧形,确实活像两把向天而射的巨弓,先人的取名,总是那么贴切。
  虽近薄暮,立于此尖,山脚的村庄、原野与丘陵仍然一览无余。
  东西方向,在群山中曲折游走的,是壶溪。
  北面远处,白亮亮蜿蜒直去天边的,是云龙江。
  真如王维诗中所描述的那样: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(《汉江临泛》)。
  南面与西面,全是莽苍起伏的山海,一眼望不到头,又让人想起元代张养浩的名词: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(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)。
  环顾四周,比自己所立之处低的山峰,无以计数,真可谓层峦叠嶂;而与自己所在几乎同高的,是南边和东边的两处山峰。
  南峰近而东峰远,三座峰看上去几乎等高。
  时月来前详细研读过地图,知道那就是黄天荡和杏子尖,分别是秦梦的第二、第一高峰,海拔均在一千多米。
  杏子尖他念初中时登临过。立于其上,但见万山来朝,呈梯次匍匐于脚下,确有王者之气。那种“一览众山小”的感觉,要比登上泰山、庐山极顶时强烈得多。
  黄天荡虽然屈居第二高峰,但因风景奇险而着称,他只有听闻,却没去过,于是在心里将它作为下一个调查和攀登的目标。
  因时间已晚,时月没有从北坡下山,而照原路返回。
  下到回雁峰下时,由于要过铜鼓石,他不敢再如来时那样攀越巨石的表面,而是从石林脚下绕道。
  这下可好,一绕两绕,不知不觉贴着回雁峰的崖根转下去了。
  等到坡度稍缓,时月猛一抬头,见前方矗起一块巨石,来时并未见到,才意识到可能是偏离了下山的方向,拿出指南针一看,已经是在甑山主峰的西面了。
  眼见暮色渐起,倦鸟归巢,时月想,趁天色还亮,也该找个地方安下帐篷了。眼前这块卡车样的巨石,不是正好做靠山么。
  于是将身上的大背包卸下,活动了一下肩膊,察看周边的情况。
  这石靠山峰的一边是栎林,往北往西方向下坡,是松林和杂木林。只此巨石四周有几十米的空档,生着些短小的灌木与杂草。

  此地较为平整,四围皆山,又能避风,确是个天然的宿营地。
  他从背包侧面取出水壶,边饮边走,心想:今天这一路行来,倒也没见什么特别的情况。眼前这地方,形势倒很是独特,加上晚上要在此过夜,不妨好好看看。
  这样想着,他就踩着短草柴丛,在空地上溜达起来。
  听到淙淙的水声了。
  他循声过去,见有一股清亮的泉水,从草坡下流过,于是跳下去掬水洗脸。
  洗完脸,他见水中似乎有东西,伸手又够不着,便折了根手指粗的柴棒,一挑,竟然是只靴子,是日军的黄牛皮靴唉。
  这地方,难道日本人来过?但如此完好的靴子,又怎么会丢了呢?
  他一边想,一边又在水边的沙地上细细寻找,结果又发现了一板子弹,又细又长,一眼就认出是日军三八式步枪专用的那种子弹。
  时月兴奋得一下心跳加快。
  因天色转暗,他没再继续寻找,而是迅速回到巨石下,开始搭建帐篷。
  就在快要完工时,他脚下绊到了一个什么东西。
  起初以为是被金刚刺绊住了,动了几下,挣脱不了,回头一望,却是根帆布布带,弯下腰去看,眼前什么一亮一亮的。
  拽出来一看,好家伙,滚出来个东西——望远镜哦。
  拎起来一看,可来了劲。它可不是普通的望远镜,而是军用的。也不是国军的,而是日军用的那一种!
  他前后左右一看,什么动静都没有,只有正在浓起来的暮色,还有微风吹动草叶的“嗦嗦”声。
  他内心一阵狂喜,心想,牛爷,这回要轮到我时月“牛”一把火一把啦。
  他抑制住激动的心情,想,待明天天明,再来细细寻找蛛丝马迹。
  不,干脆回去后让专家们组队前来发掘吧。
  他将三样东西放入背包,拿出干粮吃起来,一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岩石。
  他突然觉得岩石表面的青苔有些异样。用手拂去上面的青苔和落叶,竟然显露出来字迹,是“松云深处”四个行书,有团扇扇面那么大,用的是类似颜真卿《祭侄稿》中的字体和笔法。
  再绕到岩石下方,也就是北面,又在草叶堆里拨出三个斗大的草书——“西山川”,明显是黄山谷的书体,那种典型的“荡浆”笔法,似乎还是集字而成。
  两处刻字都没有留下书者姓名,想是书者或凿工认为是沿用了古人的墨迹,不好意思留名吧。
  时月想,根据当年上海《申报》的推断,不是说有日本军人在甑山一带失踪吗?莫不就在这里?
  若真是那样,实在是应了“日薄西山”“日落西山”的讲法,一语成谶了。
  “西山川”里好安生啊,哈哈。
  看看暮色渐起,时月便没再作多想,脱了外套,开始在帐篷外练功。
  他哪里会知道,当年藤井原上的帐篷,也就搭在这块石头东面的栎树边。
  风声,草声,泉水声,还有不知道是鸟是兽的怪叫声,不时传入他耳朵。
  真是“初生牛犊不畏虎”,秦时月仗着血气方刚,还有强悍的身板,竟然一点都不怕。
  风吹它的,鸟兽叫它们的,他有条不紊练自己的:压腿,踢腿,俯卧撑,仰卧起坐……
  自从那次观看打擂之后,他重新开始摆马步。这些天下来,由于日日早晚压腿和站桩,他的马步桩功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,大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,蹲马步的时间也越来越长,一般可持续到半个时辰以上,并且常能感觉到会阴穴有蚁走感,而后腰命门穴还有一种顶上来的感觉,有一种温暖感。
  收功睡下后,梦中似闻隐约的乐声,呜咽回环,却如真似幻,身体也绵软如散,醒不过来,直到凌晨被清脆的鸟鸣声唤醒。
  秦时月起身后,虽说一晚似梦非梦,也睡不踏实,但身体还是恢复得很好。
  他本来想就此回程,下山去找牛四,但意外的发现,让他改变了主意,决定再往甑山南面探一探。那里是它的纵深,也是去黄天荡的方向。
  至于牛爷那边,虽然爽约,但事出有因,想也能得到理解。
  旧檀特赋《甑山》诗一首:
  甑山何巍巍,
  鸟道愈迢迢。
  寂寂空山里,
  悠悠起数鸮。


  (https://www.114wxw.cc/book/82804425/77777744.html)


1秒记住114中文:www.114wxw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114wxw.cc